李明(化名)曾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事业出色,生活积极。但突然变得异常兴奋,思维奔逸、语速快、不睡觉、乱花钱还频繁联系朋友。一段时间后又陷入极度抑郁,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家人带他就医,被诊断为双相Ⅰ型障碍。在医生建议下,他积极接受治疗,在家人朋友支持下逐渐走出阴霾。虽然知道此病可能伴随一生,但是他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并给予理解支持。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患者情绪状态的极端波动,包括躁狂期和抑郁期。这种疾病的患者在情绪高涨和低落之间交替,有时这两种状态会快速转换,而有时则会在两者之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在精神疾病分类中,又根据不同的临床特征,将其分为若干亚型,双相Ⅰ型障碍便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亚型。
那什么是双相Ⅰ型障碍?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双相Ⅰ型障碍的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大众对此疾病的认识。
什么是双相Ⅰ型障碍
双相Ⅰ型障碍,又称双相情感障碍Ⅰ型,主要是指以躁狂综合征为主要表现,而抑郁综合征出现时间短,或症状轻,或抑郁综合征表现不典型的情况。
双相Ⅰ型障碍是经典双相或标准双相,通常男女比例相当,患者自杀概率为一般人群的15倍;
摘录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双相Ⅰ型障碍的症状
根据DSM-5(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定义,双相Ⅰ型情感障碍的确切诊断标准如下:
至少一次躁狂发作:
1、持续至少一周的明显且异常的、持续性的情绪高涨、膨胀或易激惹状态,或情绪状态可能交替出现。
2、在此期间,三种(或更多)以下症状表现得非常突出,且与平常行为相比有明显的改变,或者这些症状导致了社会或职业功能的显著损害或需要住院以防止伤害自己或他人:
自我评价过高或膨胀
睡眠需求减少(例如,只睡3小时就感到精力充沛)
更多言语(讲话速度加快,难以打断)
思维奔逸或感觉想法在脑中飞快闪过
注意力分散或容易分心
增加的目标导向活动(社交、工作、学习或性活动)或精神运动性激越
过度参与可能带来痛苦后果的活动(例如,无节制购物、轻率投资、不恰当的性活动)
抑郁发作:
许多双相I型障碍患者在躁狂发作之间会经历抑郁发作。
伴随症状:
精神病性特征,如妄想或幻觉。
双相Ⅰ型障碍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会经历复发,据研究显示,约9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双相情感障碍的流行率在一般人群中大约为2%到10%,但只有躁狂发作的患者比例相对较少。
摘录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家族史和遗传学的影响
遗传性研究:
双相情感障碍(尤其是双相Ⅰ型障碍)被认为具有高度的遗传性。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双相I型障碍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遗传性可能比单相抑郁症更为显著。家族研究显示,如果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病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几倍。
家族史:
在临床实践中,询问患者的家族史对于诊断双相I型障碍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家族史信息:
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的家族史。
药物滥用和依赖的家族史。
自杀行为的家族史。
双相Ⅰ型障碍及相关共病的治疗
01
早期识别和诊断:
医学博士Andrew Cutler强调,对于每个抑郁症患者进行双相情感障碍的筛查至关重要。早期识别和诊断双相情感障碍可以促进及时有效的循证治疗。
02
药物选择:
在治疗双相Ⅰ型障碍时,应优先考虑FDA批准的治疗药物,并根据患者所处的疾病阶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应遵循个性化原则,考虑到患者的情绪状态、发作模式以及个人偏好。
03
个性化治疗:
治疗方案应个性化定制,不仅针对患者的情绪状态,还要考虑患者的躁狂和抑郁模式类型,以及任何合并症,如物质使用障碍、焦虑、多动症和暴饮暴食等。
04
共病治疗:
双相Ⅰ型障碍患者常见的共病包括物质使用障碍、焦虑等,这些共病通常与多巴胺系统的紊乱有关。在情绪稳定的基础上,可能需要添加其他药物来治疗共病。例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以用于治疗共病焦虑,而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可能对有强迫性焦虑的患者有效。
05
综合治疗:
治疗双相Ⅰ型障碍时应采取综合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甚至外科治疗,以帮助患者全面管理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SIMC脑病中心小助理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