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本应是身心放松、沉入梦乡的美好时刻,却有一群人陷入了无尽的清醒之中。失眠症,这个悄然偷走我们睡眠的“夜行侠”,不仅让人疲惫不堪,更可能影响身心健康。那么,失眠症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接下来,让我们了解失眠症,探索如何找回丢失的睡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失眠症又称睡眠障碍性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但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意,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日间功能损害。
01
生理因素
内分泌问题: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
慢性疼痛:如关节炎、背部疼痛。
呼吸问题:如睡眠呼吸暂停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消化系统问题:如胃食管反流病。
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焦虑症等。
02
心理因素
压力:工作、生活压力或重大生活事件。
焦虑:广泛性焦虑症、恐慌症等。
抑郁:抑郁症或其他情绪障碍。
心理创伤: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03
生活习惯
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如频繁倒班工作、熬夜。
饮食习惯:如晚餐过晚、咖啡因或酒精摄入过多。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或缺乏规律的身体锻炼。
04
药物和环境因素
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高血压药、支气管扩张剂等。
环境因素:如噪音、光线、温度不适宜的睡眠环境。
05
年龄和性别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失眠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
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遭受失眠的困扰,尤其是在月经期、妊娠期和更年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睡眠质量不满意
1.上床后辗转反侧难以入睡,30分钟以上才能或仍不能入睡。
2.夜间易醒,醒来2次以上,而后较难再入睡。
3.早上醒得早,比正常起床时间早醒30分钟以上。
4.整晚睡眠时间不足6.5小时。
5.睡眠质量下降,醒来仍感觉困乏,感觉精神没有得到恢复。
白天正常生活受到影响
1.白天精神状态不佳,感到困倦、疲劳、乏力,想睡觉。
2.工作和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犯错次数增加,记忆力下降。
3.情绪不稳,焦虑不安,或容易烦躁、发怒。
4.社交、家务、工作或学习受到影响。
共病表现
多数失眠患者可同时存在抑郁、焦虑和(或)躯体化症状,且存在着密切且复杂的关系。
对于失眠伴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的患者,失眠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诊断,控制失眠症状可改善上述症状;对于失眠与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共病的患者,失眠和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均达到了疾病诊断标准,失眠与上述症状的起病和病情演变相对独立;对于躯体疾病等伴发的失眠与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患者,躯体疾病相关的心理应激及脑功能、神经生化、内分泌等改变均可引起失眠和上述症状。
01
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
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入睡和起床,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调整生物钟,让身体逐渐适应规律的作息。
02
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对于改善睡眠质量至关重要。确保卧室的温度适宜、光线柔和、床铺舒适。
03
合理安排饮食
晚上应避免摄入过多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影响睡眠。可以适当摄入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香蕉等,有助于促进睡眠。此外,晚餐不宜过饱,以免影响入睡。
04
适当进行运动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对于改善睡眠质量有很大帮助。可以在白天散步、慢跑、做瑜伽等,让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
05
放松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入睡,是因为心里装着太多的事情,无法放松下来。学会放松自己对于改善睡眠至关重要。可以进行深呼吸、冥想、泡热水澡等放松身心的活动,让自己逐渐进入平静的状态。
06
心理行为治疗
失眠的心理行为治疗,广义上是指心理-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其本质是改变患者的信念系统,发挥其自我效能,进而改善失眠症状。广义的失眠心理治疗主要包括四大模块:
(1)认知模块:睡眠卫生教育、认知矫正;
(2)行为模块:睡眠限制方法、刺激控制方法;
(3)情感调节模块:正念放松、矛盾意念法、冥想、催眠等;
(4)运动模块:八段锦、太极、慢跑、挥拍类运动等。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是近年国内失眠相关指南推荐一线治疗的重要方法。美国及欧洲推荐所有成年患者接受CBT-I作为慢性失眠的初始治疗和一线治疗。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6):560-584.]
07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相对安全无创、操作简便、可接受度高,通常包括无创神经调控治疗、生物反馈、光照治疗、声音治疗等,可作为失眠的一种治疗选择,单用或与药物治疗和(或)心理治疗联合应用,尤其适合于药物治疗受限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特殊人群,如青少年、围产期妇女、合并多种慢病的老年人群。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6):560-584.]
08
药物治疗
失眠的药物治疗包括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benzodiazepine receptor agonists,BZRAs)、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抗组胺H1受体药物及一些精神类、麻醉类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用药必须依照循证医学,在专科医生严格的评估后开药,患者应严格遵医嘱,防范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6):560-584.]
SIMC脑病中心小助理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