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别让压力,压垮青春的脊梁

2025-06-23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导语

 

这个充满希望的六月,本应是青春绽放、梦想起航的时节,然而,几则令人痛心疾首的新闻,却如阴霾般笼罩在人们心头。

不久前,一位少年因中考失利,站在高楼边缘,哭着喊出 “家里人都说我不行”,满心绝望。

......

这些鲜活生命的消逝,刺痛着每个人的心,也让青少年精神压力这一沉重话题,再次被推到公众视野的聚光灯下。

 

注意!

我们需要知道:

当这些孩子选择极端方式时,他们的大脑或许早已拉响了疾病的警报。长期被巨大压力裹挟,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失衡,前额叶皮层与边缘系统的协作紊乱,这些看不见的生理变化,正悄悄将他们推向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深渊。从科学视角深入探究,我们才能明白,压力绝非简单的情绪波动,它与精神健康的联系,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紧密。

 

 1 

压力从何而来?

神经科学层面剖析,精神压力实则是人体面对威胁或挑战时,本能开启的自我保护机制。

当大脑察觉到压力源,下丘脑就像拉响警报的指挥官,迅速触发 “战斗或逃跑” 反应,肾上腺随之分泌肾上腺素与皮质醇,促使身体进入应激状态。短期内,压力能像一针“强心剂”,让我们专注力提升、反应敏捷,更好地应对挑战。

可一旦长期被压力束缚,过量的皮质醇便会肆意攻击海马体与前额叶皮层,导致记忆力衰退、情绪失控等问题,甚至可能诱发焦虑症、抑郁症等严重精神疾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青少年如何抗压?

面对压力和情绪可能的狂风骤雨,青少年也可以有意识的调整自己,守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1)

实时压力检测

学会敏锐捕捉身体与情绪发出的压力信号,比如持续失眠、情绪莫名低落、注意力怎么也集中不起来等;

还可定期借助网上常见的压力自评量表等等,给自己的心理状态做个体检,及时察觉压力的蛛丝马迹。

2)

打造情绪 “避风港”

在学校或在家的时候,尽量每天都预留30分钟专属“自我时间”。在此时间散散步、听音乐、和朋友聊天等等;也可以沉浸在冥想的静谧世界,或是在绘画中肆意挥洒创意,转移注意力,给紧绷的神经松松绑,让身体分泌内啡肽,驱散阴霾。

3)

重塑认知 ,放平心态

别再把“必须考满分”、“必须超过别人”当作金科玉律,试着转变为“尽力发挥” 的心态。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失败,将每一次考试都视作提升能力的宝贵反馈,而非一考定终身的终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3 

家校社如何提供支持?

除了青少年自身努力与成长,家庭、学校与社会也需携手并肩,为他们筑牢心理防线。

1)

家长:多些理解,少些强迫

家长朋友们请放下对成绩的执着,多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常对孩子鼓励、疏导,切忌总是打压、抱怨

有条件的话,每周安排固定的家庭休闲时光,陪孩子看场电影、吃一顿饭,哪怕只是简单的聊天也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让家成为孩子心灵的温暖港湾。

2)

学校:关注心理健康,加强教育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团队,为学生排忧解难,传授实用的减压技巧;同时搭建诸如“心理树洞”的匿名倾诉平台,让学生能毫无顾忌地倾诉心声。

3)

社会:完善心理援助 “生命线”

社会各界要齐心协力,完善青少年心理援助体系。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让孩子们随时能找到倾诉对象;联合社区、医院设立心理健康驿站,提供免费咨询服务,确保每一个孩子在遇到心理危机时,都能及时获得专业帮助。

倘若你或身边的同学,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甚至产生自伤念头等严重症状,千万不要独自扛着。校内可找心理老师预约咨询;校外有心理援助热线随时待命;必要时,前往精神卫生中心或三甲医院精神心理科,接受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

这绝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对自己生命负责的勇敢之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一个青少年,都是怀揣无限可能的种子,精神压力不应成为碾碎希望的巨石。从透彻理解压力的科学本质,到全方位构建支持体系,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爱与关怀,为青少年撑起一片没有阴霾的天空,让他们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提交成功

SIMC脑病中心小助理会尽快联系您~

微信扫码小程序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