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焦虑、自杀......青少年为何总是精神障碍的“受害者”

2024-06-19

根据5月28日正式发布的《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从回收的1622份有效问卷中,被诊断为情绪障碍的子样本中,首次确诊的平均年龄为13.41岁,超过八成(83.3%)的孩子被诊断为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情绪障碍,16.7%的孩子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神经发育障碍等其他精神疾病,其中一半孩子患病时长处于1到4年之间,约1/3的孩子患病时长为3个月至1年。超过四成(41.8%)的家长在孩子主动求助3次及以上才带其就医,62.8%的家长认为孩子存在中等程度及其以上的就诊延误。

▲图片来源: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2024)

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数量逐年上升,引起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出现了焦虑、抑郁、甚至暴力倾向的精神障碍。为什么在青少年中间会出现如此令人担忧的高发现象?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病理机制?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育儿,防止这种疾病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呢?

 

01

什么是精神障碍

▲图片来源网络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又称精神病(Mental Ilness或Mental Disease),是在各种致病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下所导致的精神活动失调或异常情况的总称。

人的精神活动主要是指整个心境现象,包括2个方面:

一方面包括3个心理过程,即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知过程又包括感性认知过程(即感觉)和理性认知过程(即思维)及保证认知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注意、记忆等内容。

另一方面就是人格,当然也包括上述各方面,特别是认识过程中各方面组合所体现出的智力。

精神障碍就是以上任意一方面或多方面异常的总称。

 

02

青少年精神障碍成因

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和情感迅速发展的阶段,导致精神疾病的成因多种多样,每一种成因都像是拼图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全景图。

1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家族中有成员患有这些疾病,那么后代罹患相同或相似精神疾病的风险会相对更高,遗传因素主要通过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基因变异来发挥作用。

2

生物学神经递质紊乱

大脑化学物质的失衡,尤其是神经递质的功能紊乱,神经递质是作为脑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物质的正常水平对于维持情绪稳定至关重要。例如,血清素水平低下容易诱发抑郁症,多巴胺系统的异常则可能引起精神分裂症的出现。脑结构的异常,如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的体积减小,也与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疾病有关。

3

社会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

 

沉重的学业压力,在当代教育环境中,竞争与成绩至上的文化导致了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学业压力。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从小学到高中,抑郁检出率从10%、30%到了40%,而重度抑郁的检出率更是令人担忧,高中生群体中达到了10.9%至12.5%。

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也影响了孩子的精神健康,不当比较、排斥乃至欺凌现象,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自尊心和归属感,引发孩子的自我怀疑和自卑情绪。

社交媒体的普及导致青少年过度沉浸于虚拟世界,不仅面临自我认知的模糊,还可能导致社交技能的退化,孤独感和抑郁情绪的增加。据统计,超过80%的青少年每天至少花费一小时在社交媒体,其中有40%的青少年表示曾因此感到自卑或失落。

4

亲子间的沟通与教育

▲图片来源网络

 

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家长因繁忙的工作日程而忽略了与孩子的深入对话时,孩子们的心理需求便难以得到应有的滋养,长期缺乏沟通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孩子情绪障碍的萌芽,导致孩子在情感支持和理解的缺失中,导致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过度保护与漠视的教养方式,都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自主性与逆境应对力。长期处于过度保护环境下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依赖性强、应对压力能力弱的特点,将构成孩子未来的独立生活和职业发展障碍。相反,长期处于家长忽视下的孩子,则会感到孤独和无助,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建立。

过于严苛或充满惩罚的家庭教育,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长期处于紧张和恐惧的状态中,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使他们产生自卑感,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或退缩行为。反之,若缺乏明确的界限与规则,易导致孩子因为缺乏正确的行为引导而出现行为失范,如冲动行为、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5

周围环境的影响

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减少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时间,导致青少年缺乏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强烈的归属感。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噪音污染、交通拥堵等情况,隐形之中增加了青少年的压力水平,长期处于这样嘈杂且拥堵的环境中的青少年身心时刻处于一种紧张和不安的状态,长久以往便可能诱发各种心理问题。

6

自身心理和性格的异常

自卑、敏感、胆小、孤僻、暴躁等性格特质可能会导致情绪不稳定,增加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这些性格特质可能源于早期的成长经历,如童年时期的创伤、缺乏安全感或过度保护等。此外,应对压力的能力不足、自我调节能力差等心理因素也可能促使精神疾病的发生。

 

03

如何应对青少年精神障碍

图片

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角色至关重要。面对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复杂成因,不仅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还需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

01

了解遗传风险

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精神疾病的病史,若意识到遗传风险的存在,应当积极与医生讨论如何监测和管理这些潜在风险。如果已知家族中有精神疾病的记录,家长应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的遗传咨询和评估。

02

关注生物学变化

时刻关注生物学变化的早期信号,留意孩子的生理和情绪变化,如睡眠模式、饮食习惯、能量水平等。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持续的情绪波动或行为改变,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以便早期诊断和干预。

03

营造支持性家庭环境

积极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减少家庭冲突,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的开放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以帮助缓解孩子承受的社会环境压力。

04

关注学校和社会环境

与学校保持良好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社交状况,协助解决学业和同伴关系问题,教育孩子如何应对社会压力,培养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和适应能力,建立健康的社交网络。

05

培养健康的心理和性格特质

通过正面的教养方式,鼓励孩子建立自信,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教导有效的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技巧,如冥想、运动和艺术表达等,以增强孩子心理韧性。

06

提供专业支持

认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局限,必要时寻求心理健康专家的帮助,为孩子提供专业的评估和治疗,通过支持孩子参与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帮助他们学会更有效地应对心理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育儿是一门艺术,需要家长们用心去学习和实践。只有正确的育儿方式,才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让他们远离精神疾病的困扰,茁壮成长,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未来。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责任,用爱与智慧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提交成功

SIMC脑病中心小助理会尽快联系您~

微信扫码小程序浏览